精神分裂症与基因瓜葛发现新证据
2016-03-25 16:33:15健康报付东红查看次数:490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共事业部马弘、于欣团队与国内外15家机构合作,自2012年起开展一项基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的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目前,研究取得新进展,首次提示微管蛋白折叠辅因子D基因(TBCD)内含子和锌指蛋白750基因(ZNF750)两个基因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并首次发现这两个基因与人类大脑组织中的基因转录水平有关。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首先采用独立的病例—对照样本,对已发表的两项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独立验证,发现两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且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这两个位点均坐落于17号染色体长臂2区5带上,该染色体区域是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
专家指出,在胎儿发育过程中,TBCD在大脑皮质和脊髓高度表达,该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大脑皮质畸形,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观察到神经元前体细胞存在微管蛋白网络的紊乱。已有研究表明ZNF750与银屑病相关,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与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学基础。
课题组利用基因型—组织表达数据探索了上述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组合与人脑组织中13个区域基因表达的关系,发现皮质中SH3域和三十四氨基酸重复2基因(SH3TC2)的突变可导致一种儿童期起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且可能与孤独症有关;钾通道亚家族K成员9基因(KCNK9)是脑皮质神经元兴奋性的关键因子,该基因突变可造成神经元迁移的缺陷等。该研究为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靶点。
研究人员首先采用独立的病例—对照样本,对已发表的两项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独立验证,发现两个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且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这两个位点均坐落于17号染色体长臂2区5带上,该染色体区域是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
专家指出,在胎儿发育过程中,TBCD在大脑皮质和脊髓高度表达,该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大脑皮质畸形,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观察到神经元前体细胞存在微管蛋白网络的紊乱。已有研究表明ZNF750与银屑病相关,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与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学基础。
课题组利用基因型—组织表达数据探索了上述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组合与人脑组织中13个区域基因表达的关系,发现皮质中SH3域和三十四氨基酸重复2基因(SH3TC2)的突变可导致一种儿童期起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且可能与孤独症有关;钾通道亚家族K成员9基因(KCNK9)是脑皮质神经元兴奋性的关键因子,该基因突变可造成神经元迁移的缺陷等。该研究为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