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高血脂的六大误区
2011-09-04 03:15:21互联网编辑查看次数:500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了“高血脂”的俘虏。
“高血脂”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它对人体健康有着哪些危害?对此,不少人往往一知半解,甚至陷入了一个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
许多人觉得,高血脂就是“油水”过多,也就是甘油三酯指标高。其实不然,血脂是血液中脂肪类物质的统称,其中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异常一般包括三类情况,即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范围、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范围,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戴秋艳教授指出,对人体健康存在严重危害的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坏胆固醇”,血液中含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会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再加上其他损害血管内皮因素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斑块一旦破裂,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造成血管狭窄或直接导致急性心梗、中风甚至猝死。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目前重要的血脂检测指标。即使总胆固醇水平不是很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过多,仍应当引起重视。
相反,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保护性的脂蛋白,能够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如果胆固醇增多仅仅是由于高密度脂蛋白较多引起的,对身体健康并没有影响。
误区二:瘦人不会得高脂血症
在人们的印象中,高血脂往往与肥胖划上约等号,似乎高血脂只是胖人的专利。而那些身材苗条的人容易忽视血脂检查。戴秋艳教授指出,人的血脂水平与体型并无必然联系。
高脂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脂血症与环境及遗传相关。继发性高脂血症则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肝病、胰腺炎等。因此,体形瘦的人并不能对高脂血症免疫。
误区三:化验单上无“箭头”就正常
大多数高血脂患者都是在体检验血时发现的,所以很多人都格外关注体检结果中的胆固醇指标,化验单上没有发现“箭头”就觉得安然无事。
其实,一般人群和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经发生过心梗、中风的患者,相应的血脂正常值是不同的。这些人群的血脂目标值要求更严格,应低于血脂化验单上的参考值,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需低于100mg/dL或者2.6mmol/L。
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其胆固醇指标也不能仅仅参考化验单上的指标,而应该控制得更低一些。且这类人群作为患高脂血症的高危人群,应该每年检测一次血脂。
误区四:没有症状就不必治疗
很多高血脂患者并没有特殊的症状,所以就把血脂异常视作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以为短期内不会导致大问题。事实上,高血脂是心脑血管健康的“慢性杀手”。
高脂血症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最容易引发三类疾病:一是心脏疾病,包括心脏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二是脑血管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硬化导致脑血栓、脑出血;三是肾脏疾病,肾动脉硬化很容易引发尿毒症。为了预防上述心脑肾疾病的出现,降血脂治疗不可忽视。
误区五:血脂降得越低越好
高血脂对血管潜移默化的危害必须引起重视,但血脂也绝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国外有研究发现,血脂过低,肿瘤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因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健康。
戴秋艳教授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变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的科学研究结果也一致表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明显减小患冠心病的危险。因此,大多数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都主张,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降至100 mg/dL(2.6 mmol/L)以下。
以下几类人都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一,长期吸烟者;二,高血压(BP≥140/90 mmHg);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40 mg/dl);四,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者,即男性直系亲属小于55岁患上冠心病,女性直系亲属小于65岁患冠心病;五,45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的女性;六,肥胖者。
误区六:夏季饮食清淡就可停药
不少患者觉得,夏季天气炎热,吃得清淡,血脂就不会升高,从而忽略了正常用药。其实,降脂药往往有两方面作用:一是能降低血脂;二是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动物实验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长期使用降脂的他汀类药物可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体积缩小。
戴秋艳教授说,调脂、降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期间除了要调整饮食和增强运动外,降脂药物的增减应该听取医生的意见,不要随意停药。
“高血脂”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它对人体健康有着哪些危害?对此,不少人往往一知半解,甚至陷入了一个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
许多人觉得,高血脂就是“油水”过多,也就是甘油三酯指标高。其实不然,血脂是血液中脂肪类物质的统称,其中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异常一般包括三类情况,即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范围、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范围,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戴秋艳教授指出,对人体健康存在严重危害的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坏胆固醇”,血液中含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会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再加上其他损害血管内皮因素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斑块一旦破裂,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造成血管狭窄或直接导致急性心梗、中风甚至猝死。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目前重要的血脂检测指标。即使总胆固醇水平不是很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过多,仍应当引起重视。
相反,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保护性的脂蛋白,能够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如果胆固醇增多仅仅是由于高密度脂蛋白较多引起的,对身体健康并没有影响。
误区二:瘦人不会得高脂血症
在人们的印象中,高血脂往往与肥胖划上约等号,似乎高血脂只是胖人的专利。而那些身材苗条的人容易忽视血脂检查。戴秋艳教授指出,人的血脂水平与体型并无必然联系。
高脂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脂血症与环境及遗传相关。继发性高脂血症则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肝病、胰腺炎等。因此,体形瘦的人并不能对高脂血症免疫。
误区三:化验单上无“箭头”就正常
大多数高血脂患者都是在体检验血时发现的,所以很多人都格外关注体检结果中的胆固醇指标,化验单上没有发现“箭头”就觉得安然无事。
其实,一般人群和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经发生过心梗、中风的患者,相应的血脂正常值是不同的。这些人群的血脂目标值要求更严格,应低于血脂化验单上的参考值,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需低于100mg/dL或者2.6mmol/L。
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其胆固醇指标也不能仅仅参考化验单上的指标,而应该控制得更低一些。且这类人群作为患高脂血症的高危人群,应该每年检测一次血脂。
误区四:没有症状就不必治疗
很多高血脂患者并没有特殊的症状,所以就把血脂异常视作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以为短期内不会导致大问题。事实上,高血脂是心脑血管健康的“慢性杀手”。
高脂血症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最容易引发三类疾病:一是心脏疾病,包括心脏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二是脑血管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硬化导致脑血栓、脑出血;三是肾脏疾病,肾动脉硬化很容易引发尿毒症。为了预防上述心脑肾疾病的出现,降血脂治疗不可忽视。
误区五:血脂降得越低越好
高血脂对血管潜移默化的危害必须引起重视,但血脂也绝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国外有研究发现,血脂过低,肿瘤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因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健康。
戴秋艳教授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变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的科学研究结果也一致表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明显减小患冠心病的危险。因此,大多数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都主张,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降至100 mg/dL(2.6 mmol/L)以下。
以下几类人都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一,长期吸烟者;二,高血压(BP≥140/90 mmHg);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40 mg/dl);四,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者,即男性直系亲属小于55岁患上冠心病,女性直系亲属小于65岁患冠心病;五,45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的女性;六,肥胖者。
误区六:夏季饮食清淡就可停药
不少患者觉得,夏季天气炎热,吃得清淡,血脂就不会升高,从而忽略了正常用药。其实,降脂药往往有两方面作用:一是能降低血脂;二是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动物实验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长期使用降脂的他汀类药物可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体积缩小。
戴秋艳教授说,调脂、降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期间除了要调整饮食和增强运动外,降脂药物的增减应该听取医生的意见,不要随意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