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保健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春季保健 >> 查看内容

牢记“春捂”4指数,不怕倒春寒

2011-04-06 17:01:51互联网编辑查看次数:293
日前,京城最高气温骤降至5℃,这让很多人因一时适应不了气候变化而“中招”生病。据各大医院门诊统计,受“倒春寒”影响,老年人肺炎和心脑血管发病明显增加,而年轻人主要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增多。我国自古有“春捂秋冻”的说法。那么,春天到底该怎么“捂”?日前,医疗气象学家们提出了4点“春捂”指数,本报也连线了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对此进行解读。

  时机: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提前预防。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时间长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研究表明,对老年人或者体弱多病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面对“孩子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一般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时间:7―14天恰到好处。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如果衣服减得过快很可能冻出病来。这是因为,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洪昭光强调,春捂也要因人而异。年轻人血气方刚,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力及抵御能力都比较强,可以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肾阳衰微,经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部分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和哮喘病人,他们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此外,头部、手部、脚部是人体三个最易散热的部位。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入春后,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手套,脱掉厚袜子,否则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头颈部,研究表明,气温在l5℃左右时,人体约1/3的热量从头部散发。而老年人的血管多少有点硬化,冷风一吹,难免造成脑血管收缩,轻则感到头昏、头痛,重则会发生意外。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7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