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精神调养
2009-01-01 01:08:12互联网编辑查看次数:227
春天,大自然生机勃发、蛰虫苏醒,一派欣欣向荣,真可谓“天地俱生”,具体到人,亦应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在精神调养方面,着眼于一个“生”字。怎样“生”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使志生”。这里的以使志生,就是说人们在春天要让自己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应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一定要让情志生机盎然。具体他说,在思想上要开朗、豁达,使情志生发出来,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
由上可知,精神愉快才能使志生,而要精神愉快,必须遇事戒怒。“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在《老老恒言·戒怒》篇中这样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古人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一定要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气怒伤身的严重的危害性。
又怎样才能戒怒呢?首先,要学会用意识控制,即当你怒从心头起,将要和人吵架的时候,就要赶快提醒自己,吵架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烦恼,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实在不值得。这样,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怒气,也就不会使用粗鲁的语言,更不会采取粗暴的行动。在电影《林则徐》里,林则徐在墙上就贴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制怒”,这就是借用无声的文字语言来控制自己的怒气。其次,要会运用疏泄法,即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但发泄不良情绪,必须学会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之,决不可采用不理智的冲动性的行为方式。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第三,还可采用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
保持精神愉快,除遇事戒怒外,还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国外有人调查80岁以上老人的长寿秘诀,结果发现其中96%的寿星都是性格开朗的、极富于人生乐趣。但开朗性格的培养要有一个长时期的过程,科学家认为,儿童时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正好比处在从播种到出秧的一段时期,这个阶段的性格培养对一生有重要影响。
保持精神愉快的第三点,是要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引起愉快的情绪反应,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满意感,心情自然恬静舒畅;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使人不安、不适、不满、心情就必然抑郁烦躁。而要协调好人际关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尤其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对自己的评价越客观,对自己的要求越严格,人际关系就越容易协调。其次,对与自己经常相处的人,也要充分了解,从而避免因互不了解而产生不协调。
第四,要保持精神愉快,就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不过分追求名利和享受,如《黄帝内经》里所倡导的:“高下不相慕”,“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意思是,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不要去倾慕,无论吃什么都感到很满足,穿什么也不挑剔,不管社会风气如何,都能够处得好。总之,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
第五,保持精神愉快,还要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丰富多采,如《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弃棋。此外,清代画家高桐轩也有“十乐”,即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曝背之乐。
第六,保持精神愉快,还要培养幽默风趣感,因为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而笑是人的健康妙药,它能促进肌肉和五脏六腑舒适,能调节人的情绪,能促进血液循环、筋骨舒展、呼吸通畅、气血平和。医学界有人做过试验:用语言逗一个患有高血压的人发笑,血压可下降20毫米汞柱,脉搏每分钟可减少8次。人在发笑时,大脑皮层可以得到比睡眠时还高三倍的休息。在我国古书里记载老人以笑驱病、以乐健身的事例很多,如相传在北宋时期,有一京官,未及花甲即体虚力衰,告老还乡。一日,他偶听一艺人讲说趣话,被逗得笑口常开。回家路上,顿觉气血平和,精神焕发,走起路来脚步轻快许多。
以上说明了春季养生体现在精神方面,就要使志生,即保持精神愉快,这点必须注意。
由上可知,精神愉快才能使志生,而要精神愉快,必须遇事戒怒。“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在《老老恒言·戒怒》篇中这样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古人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一定要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气怒伤身的严重的危害性。
又怎样才能戒怒呢?首先,要学会用意识控制,即当你怒从心头起,将要和人吵架的时候,就要赶快提醒自己,吵架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烦恼,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实在不值得。这样,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怒气,也就不会使用粗鲁的语言,更不会采取粗暴的行动。在电影《林则徐》里,林则徐在墙上就贴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制怒”,这就是借用无声的文字语言来控制自己的怒气。其次,要会运用疏泄法,即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但发泄不良情绪,必须学会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之,决不可采用不理智的冲动性的行为方式。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第三,还可采用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
保持精神愉快,除遇事戒怒外,还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国外有人调查80岁以上老人的长寿秘诀,结果发现其中96%的寿星都是性格开朗的、极富于人生乐趣。但开朗性格的培养要有一个长时期的过程,科学家认为,儿童时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正好比处在从播种到出秧的一段时期,这个阶段的性格培养对一生有重要影响。
保持精神愉快的第三点,是要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引起愉快的情绪反应,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满意感,心情自然恬静舒畅;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使人不安、不适、不满、心情就必然抑郁烦躁。而要协调好人际关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尤其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对自己的评价越客观,对自己的要求越严格,人际关系就越容易协调。其次,对与自己经常相处的人,也要充分了解,从而避免因互不了解而产生不协调。
第四,要保持精神愉快,就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不过分追求名利和享受,如《黄帝内经》里所倡导的:“高下不相慕”,“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意思是,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不要去倾慕,无论吃什么都感到很满足,穿什么也不挑剔,不管社会风气如何,都能够处得好。总之,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
第五,保持精神愉快,还要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丰富多采,如《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弃棋。此外,清代画家高桐轩也有“十乐”,即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曝背之乐。
第六,保持精神愉快,还要培养幽默风趣感,因为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而笑是人的健康妙药,它能促进肌肉和五脏六腑舒适,能调节人的情绪,能促进血液循环、筋骨舒展、呼吸通畅、气血平和。医学界有人做过试验:用语言逗一个患有高血压的人发笑,血压可下降20毫米汞柱,脉搏每分钟可减少8次。人在发笑时,大脑皮层可以得到比睡眠时还高三倍的休息。在我国古书里记载老人以笑驱病、以乐健身的事例很多,如相传在北宋时期,有一京官,未及花甲即体虚力衰,告老还乡。一日,他偶听一艺人讲说趣话,被逗得笑口常开。回家路上,顿觉气血平和,精神焕发,走起路来脚步轻快许多。
以上说明了春季养生体现在精神方面,就要使志生,即保持精神愉快,这点必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