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保健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老人保健 >> 查看内容

103岁黄齐娘去世前一周还在行善

2011-04-18 09:10:23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670

103岁的黄齐娘,一生捐款无数,三天前用爱走完一生

   【核心提示】

   她从小历尽沧桑,却心怀感恩一路前行;她自己是苦难人,却心系全天下苦难人;她就是厦门百岁老太——黄齐娘。

   遇到逃荒细阿妹,齐娘热心解囊,一帮就是20年;2005年,市里准备建抗日死难者纪念碑,她拿出荷包里的数百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催着女婿去红十字会捐款。玉树地震、西南大旱……她都踊跃捐款;去世一个星期前的最后一个生日,她还向厦门市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分别捐了1200元。

   三天前,可爱可敬的齐娘用爱走完平凡的一生。

尽管历经沧桑,齐娘心存爱心,十分慈祥。

之前工作的幼儿园,小朋友来看齐娘奶奶。

   称柴阿伯一碗水  齐娘记他一辈子

   1909年,齐娘出生在广东大埔一个小山村。上已有6个哥哥,她的到来让原本贫困的父母更加愁眉不展。1岁半那年,一个乞丐经过她家,随口称赞她长得漂亮,“大方”的父母亲,就将她送出了家。从此,成了乞丐儿子的童养媳,割草、砍柴、喂猪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尽管如此,齐娘女婿连先生却告诉记者,虽然童年苦难不堪回首,但一个称柴阿伯,齐娘一直念念不忘。当年齐娘才10多岁,每天砍完柴要跟大人,到10公里外小镇赶集卖柴。由于人小力薄,家里称50斤的柴,一路走一路掉,到集市往往不到整数。幸亏一个称柴的阿伯,每次看见齐娘来卖柴,不但不计较,还经常给她递上碗水喝。

   “老太太在世时,记了他一辈子。” 连先生说,齐娘一提起那个称柴阿伯,就满怀感激:他是个好人,好人要有好报。也就是那碗水,当时幼小的齐娘,感受到人间温暖,也奠定了她一生的热心肠。

   路遇逃荒细阿妹 热心解囊20年

   齐娘20多岁时逃出大埔山区,几经周折来到厦门。解放后,她成了一名幼儿园职工,尽管当时工资很少,看到有人困难,她仍经常忍不住解囊相助。

   一次路上,齐娘看到一个细阿妹跪地乞讨。细阿妹从汕头逃荒来厦,孤苦伶仃。齐娘每次经过都会带些馒头包子给她。再后来,齐娘还帮细阿妹去了福利院。从此,每月拿到工资后,齐娘第一站就是去看望细阿妹。

   当时齐娘一个月工资才不到30元钱,但每次除了买水果,临走前还会偷偷塞个5元、10元。20多年来,从未间断,直到细阿妹去世。

   “都是苦命人,能帮一些,就是一些。”这是齐娘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最淳朴的信仰。

   自己卧病在床 捐款“走出国门”

   在齐娘的床头,有一台电视机。这是她自从摔倒卧床后,看世界的唯一窗口,也是通过这个电视,成了她行善的源头。

   2005年,当时已经97岁高龄的齐娘,在电视上看到,市里准备建抗日死难者纪念碑,她再也坐不住,不但拿出荷包里数百元,还发动家人一起捐款。老太太说,当时日本人太坏了,要不是那些抗日英雄,就没今天的好日子。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齐娘从电视上看到学校一间间倒了,她整晚睡不着觉。第二天很早,就催着女婿去红十字会捐款。接下来,玉树地震、西南大旱……每回从电视上看到灾难,她向遥远的灾区,寄去一份份自己的爱心和祝福。就连印尼大海啸,齐娘也汇去1000元钱——那是外孙给它的红包。老太太说,她15岁去过南洋,听说印尼也算南洋,现在那边有难,也得帮。

   “我现在有吃有穿的,不少人比我更困难,要帮助他们一点点,我才会安心。”都说爱心无国界,尽管齐娘没读过书,但老太太对爱心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

   最后一个生日 还捐了两笔善款

   齐娘还把每年生日那一天,定成了自己的行善日,将儿孙孝敬的红包,都变成一张张捐款收据。我市“慈善一日捐”,从2001年开始,每次100元、200元、500元……,齐娘坚持了10年。

   2005年8月,她被评为“厦门十大慈善家”,也是岁数最大的一名慈善家。就连在她去世一个星期前的最后一个生日,这名已经在弥留之际的103岁老太太,还向厦门市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分别捐了1200元。

   “老太太走不了,就催着我去捐款。”女婿连先生说。齐娘生日那天,他就变成了“快递员”。而在和岳母生活的40多年来,齐娘的善心善行,给他和家人带来很大影响。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9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