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容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
2009-01-21 09:53:00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1669
在人们的印象里,那些霸道、任性、我行我素的不良个性,大多是“纵容”的生成物。不过纵容也不全是坏事,有时候,合理的“纵容”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积极的意义。
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免不了会给孩子提出一些有形无形的规定和要求。出于安全、健康、秩序、礼仪教育等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在孩子的生活中,父母也会给他们设置很多的“不许”和“不能”。比如“不许进厨房”、“男孩子不能哭”、“ 不洗手不能吃饭”等等等等,条条框框举不胜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孩子的约束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里要提醒父母们要格外注意的是:约束也有特定的前提条件。在某些特殊时期,规矩可以适当放宽,我们要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适当地去迁就甚至纵容孩子。
满足孩子拥抱的需要
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孩子小的时候不能一哭就抱,会把孩子惯坏。于是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哭声前犹豫了:抱,还是不抱?
其实,父母大可不必有惯坏孩子的忧心,出生后头半年的孩子不会因为一哭大人就去抱而被惯坏。相反,哭是婴儿向外界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婴儿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不同的需求,父母如果能对孩子的哭闹准确做出判断,及时反应,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就会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安全,于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反之,婴儿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总之,粉粉嫩嫩的可爱宝宝生下来就是要人抱,要人照料,要人爱抚的,从这时开始锻炼宝宝的意志还为时尚早哦。与他人,尤其是亲密的人之间的皮肤接触的需要,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由于大多数中国人感情表达方面的含蓄内敛,所以我们很少去拥抱、抚摸、亲吻自己爱的人。现在很多成年人都处于“皮肤饥渴”状态,更别说我们的孩子了。
对于6 个月之前的婴儿来说,他们更需要来自父母的搂抱和安慰。因此,多多地搂抱,多多地抚摸,多多地微笑,尽情用满满的爱将孩子包围好了。
允许孩子吃手
有90%的孩子在6 个月前会吸吮自己手指,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吸吮反射,这是因为孩子对吸吮有一种天生的需要,他们的嘴唇碰到妈妈的乳头时会自发地做出吃奶的吸吮动作。这时候的孩子,用嘴来感知世界。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想办法自己满足自己——吸吮手指,这是一种替代和安慰。
婴儿吃自己的手指脚趾、啃咬玩具也是婴儿探索、学习的特殊行为。刚出生时,孩子还不能够自主灵活地支配身体的各个部位,控制力和行动力都非常有限,只有口唇是最灵活、最敏感的部位。他们能够灵活的吸吮,能够用嘴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度、味道等等。他们在吸吮啃咬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感知经验,促进大脑的发育。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吸吮手指也是婴儿大脑发育、心理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需要。
有的父母粗暴制止孩子吃手,孩子无法得到相应的满足,进而没有安全感。那些从小婴儿期被阻断吃手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会有焦虑、多疑、敏感、胆怯的行为特点。有的父母会担心孩子吃手的卫生问题。当孩子吃手时,妈妈可以给宝宝一块磨牙饼干,让他的小嘴啃啃,或来个安慰奶嘴、磨牙棒替换一下小手,帮助孩子给小嘴找个依靠。
当然,要随时注意孩子小手的清洁以及及时给安慰奶嘴等替代物品消毒哦!
6 个月以后,孩子的手指,手的感觉和操作能力加强,用口部探索的行为会逐渐地减少,所以父母也不必担心孩子吃手、啃咬物品的行为会无限期地延长。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已经满4 岁了还吃手。这时妈妈爸爸就应当带着孩子一起去咨询医生,和医生一起分析孩子吸吮手指的原因,并根据不同原因帮助孩子进行纠正。
让孩子自由撕纸
9 个月以后,孩子会慢慢发现一项有趣的游戏——撕纸。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会沉迷于撕纸的游戏,尝试着去撕任何他们能够够得着的、撕得动的东西。这个时候父母会生气地发现刚买回来的报纸没法看了、漂亮的绘本支离破碎、手纸满地都是……面对这些景象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其实,孩子喜欢撕纸也是因为他喜欢探究事物,通过他自己的动作改变了事物的性质。同样的纸由于用力不同、方法不同,可以撕得有大有小,有长有短。而不同的纸质地不同,纤维强度不同,光洁度不同,孩子撕起纸来感受会很不相同,撕纸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这些都会增长孩子的体验,锻炼他们的手指灵活和大脑反应能力。此外,稍加引导,也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好途径呢!
比如,孩子们会将纸撕成小纸片,丢得到处都是,随风飞舞;还会在纸上撕出两个洞眼,蒙在脸上当作面具;还可以撕成小纸条,贴在嘴上当胡须;父母也可以稍加引导,启发或帮助孩子用美丽的纸撕出简单的形状,如小动物或小房子等,贴在背景纸上可以形成漂亮的撕纸画。这些活动有趣而又充满创意,对孩子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所以,当你看到家里满地狼藉时,先用十秒钟控制一下呼之欲出的怒气,坐下来,静一静心,也许,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一下这个神奇的撕纸世界,体会一下别样的快乐呢!
包容孩子扔东西
1 岁左右,孩子的注意力又会转移到另一项新鲜的活动上:扔东西。凡是孩子到手之物,无论是玩具、衣服或是别的事物,几乎无一能够幸免被扔出去的命运。刚开始,父母以为是孩子不小心地把东西弄掉了,会帮孩子捡起来交到他手上。可是过不了多久,孩子又会把它扔掉。于是父母很快发现,孩子纯粹是“成心”在搞破坏,这真是让人恼火。
其实同撕纸一样,扔东西也是孩子在进行一项特殊的探索和学习。孩子会迷恋于每一个新的动作技能,当他成功地扔出第一件物品时,他会从中体验到很大的快乐和成就感,会持续练习这个动作,重复这个有趣的新游戏,一直到熟练为止。
在这个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不同大小、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东西在扔出去的时候手部的感觉不同,落地的时候会发出的声响不同,物体落地后的运动轨迹也不同:有的直接轻飘飘落地,有的要弹跳若干次,有的重重落地不动。孩子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规律,总结出自己、物体以及扔这个动作之间的关系。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喜欢扔东西,可是他不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父母不妨多和孩子在一块玩扔物体的游戏。找一些可以扔的形状、质量、不同的安全物品,让孩子自己去扔,让孩子多观察。你不妨站在一边,和孩子一起欣赏物体扔出去时划出的抛物线,体验一下孩子的快乐吧!
欣赏孩子的涂鸦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手部的力量越来越大,灵活性越来越好,精细动作得到发展。到孩子1 岁半左右,他已经能够握笔了,也随即进入了另一个时期——涂鸦期。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这无异于另一场噩梦,家中的地板上,饭桌上,床单上,墙壁上,随处可见孩子留下的花花绿绿的印迹,让人看了就忍不住皱眉头,想要剥夺掉孩子手中的画笔。
另一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发展画画方面的才能,见不得孩子的“鬼画桃符”,对孩子画的画提出种种要求和限制,比如色彩要丰富,涂色不能出边,画的东西要逼真……殊不知,这些看似为了孩子好的要求,其实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对画画的兴趣,使他们拿起画笔后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才是对的,才是好的。
不管是直接剥夺孩子画画的权利,还是给孩子画画提出各种要求,在孩子刚刚进入涂鸦期时,都不是恰当的做法,会将孩子的天赋、潜能和兴趣扼杀在摇篮中。
在孩子能够熟练控制和协调自己的动作之前,我们千万不要刚开始就要求孩子动作的准确性或者技巧性,而要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使孩子敢去尝试这个动作或者这件事情,不惧怕失败,或者至少在受挫时能够得到妈妈的鼓励。让孩子自由、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毫不犹豫地落笔,哪怕是大人丝毫看不出任何头绪的一团乱乱的线,也蕴含了孩子可喜可贺的成长和进步在其中。不妨在家中专门开辟一块涂鸦墙,把大张的白纸贴在墙上,然后对孩子宣布:这块地方是属于你的了,随你去发挥吧!
爸爸妈妈们,还记得我们小时候雨中踩水泡、上树掏鸟蛋、玩水和泥巴的无边快乐吗?那么,给我们的孩子一点点小小的纵容,不要害怕他们脏了小手、花了小脸,也不要担心新衣服又弄脏了,更不要拒绝他们进行小小的冒险。为的,只是让他们拥有更快乐、更健康的童年。
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免不了会给孩子提出一些有形无形的规定和要求。出于安全、健康、秩序、礼仪教育等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在孩子的生活中,父母也会给他们设置很多的“不许”和“不能”。比如“不许进厨房”、“男孩子不能哭”、“ 不洗手不能吃饭”等等等等,条条框框举不胜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孩子的约束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里要提醒父母们要格外注意的是:约束也有特定的前提条件。在某些特殊时期,规矩可以适当放宽,我们要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适当地去迁就甚至纵容孩子。
满足孩子拥抱的需要
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孩子小的时候不能一哭就抱,会把孩子惯坏。于是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哭声前犹豫了:抱,还是不抱?
其实,父母大可不必有惯坏孩子的忧心,出生后头半年的孩子不会因为一哭大人就去抱而被惯坏。相反,哭是婴儿向外界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婴儿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不同的需求,父母如果能对孩子的哭闹准确做出判断,及时反应,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就会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安全,于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反之,婴儿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总之,粉粉嫩嫩的可爱宝宝生下来就是要人抱,要人照料,要人爱抚的,从这时开始锻炼宝宝的意志还为时尚早哦。与他人,尤其是亲密的人之间的皮肤接触的需要,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由于大多数中国人感情表达方面的含蓄内敛,所以我们很少去拥抱、抚摸、亲吻自己爱的人。现在很多成年人都处于“皮肤饥渴”状态,更别说我们的孩子了。
对于6 个月之前的婴儿来说,他们更需要来自父母的搂抱和安慰。因此,多多地搂抱,多多地抚摸,多多地微笑,尽情用满满的爱将孩子包围好了。
允许孩子吃手
有90%的孩子在6 个月前会吸吮自己手指,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吸吮反射,这是因为孩子对吸吮有一种天生的需要,他们的嘴唇碰到妈妈的乳头时会自发地做出吃奶的吸吮动作。这时候的孩子,用嘴来感知世界。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想办法自己满足自己——吸吮手指,这是一种替代和安慰。
婴儿吃自己的手指脚趾、啃咬玩具也是婴儿探索、学习的特殊行为。刚出生时,孩子还不能够自主灵活地支配身体的各个部位,控制力和行动力都非常有限,只有口唇是最灵活、最敏感的部位。他们能够灵活的吸吮,能够用嘴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度、味道等等。他们在吸吮啃咬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感知经验,促进大脑的发育。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吸吮手指也是婴儿大脑发育、心理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需要。
有的父母粗暴制止孩子吃手,孩子无法得到相应的满足,进而没有安全感。那些从小婴儿期被阻断吃手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会有焦虑、多疑、敏感、胆怯的行为特点。有的父母会担心孩子吃手的卫生问题。当孩子吃手时,妈妈可以给宝宝一块磨牙饼干,让他的小嘴啃啃,或来个安慰奶嘴、磨牙棒替换一下小手,帮助孩子给小嘴找个依靠。
当然,要随时注意孩子小手的清洁以及及时给安慰奶嘴等替代物品消毒哦!
6 个月以后,孩子的手指,手的感觉和操作能力加强,用口部探索的行为会逐渐地减少,所以父母也不必担心孩子吃手、啃咬物品的行为会无限期地延长。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已经满4 岁了还吃手。这时妈妈爸爸就应当带着孩子一起去咨询医生,和医生一起分析孩子吸吮手指的原因,并根据不同原因帮助孩子进行纠正。
让孩子自由撕纸
9 个月以后,孩子会慢慢发现一项有趣的游戏——撕纸。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会沉迷于撕纸的游戏,尝试着去撕任何他们能够够得着的、撕得动的东西。这个时候父母会生气地发现刚买回来的报纸没法看了、漂亮的绘本支离破碎、手纸满地都是……面对这些景象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其实,孩子喜欢撕纸也是因为他喜欢探究事物,通过他自己的动作改变了事物的性质。同样的纸由于用力不同、方法不同,可以撕得有大有小,有长有短。而不同的纸质地不同,纤维强度不同,光洁度不同,孩子撕起纸来感受会很不相同,撕纸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这些都会增长孩子的体验,锻炼他们的手指灵活和大脑反应能力。此外,稍加引导,也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好途径呢!
比如,孩子们会将纸撕成小纸片,丢得到处都是,随风飞舞;还会在纸上撕出两个洞眼,蒙在脸上当作面具;还可以撕成小纸条,贴在嘴上当胡须;父母也可以稍加引导,启发或帮助孩子用美丽的纸撕出简单的形状,如小动物或小房子等,贴在背景纸上可以形成漂亮的撕纸画。这些活动有趣而又充满创意,对孩子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所以,当你看到家里满地狼藉时,先用十秒钟控制一下呼之欲出的怒气,坐下来,静一静心,也许,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一下这个神奇的撕纸世界,体会一下别样的快乐呢!
包容孩子扔东西
1 岁左右,孩子的注意力又会转移到另一项新鲜的活动上:扔东西。凡是孩子到手之物,无论是玩具、衣服或是别的事物,几乎无一能够幸免被扔出去的命运。刚开始,父母以为是孩子不小心地把东西弄掉了,会帮孩子捡起来交到他手上。可是过不了多久,孩子又会把它扔掉。于是父母很快发现,孩子纯粹是“成心”在搞破坏,这真是让人恼火。
其实同撕纸一样,扔东西也是孩子在进行一项特殊的探索和学习。孩子会迷恋于每一个新的动作技能,当他成功地扔出第一件物品时,他会从中体验到很大的快乐和成就感,会持续练习这个动作,重复这个有趣的新游戏,一直到熟练为止。
在这个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不同大小、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东西在扔出去的时候手部的感觉不同,落地的时候会发出的声响不同,物体落地后的运动轨迹也不同:有的直接轻飘飘落地,有的要弹跳若干次,有的重重落地不动。孩子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规律,总结出自己、物体以及扔这个动作之间的关系。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喜欢扔东西,可是他不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父母不妨多和孩子在一块玩扔物体的游戏。找一些可以扔的形状、质量、不同的安全物品,让孩子自己去扔,让孩子多观察。你不妨站在一边,和孩子一起欣赏物体扔出去时划出的抛物线,体验一下孩子的快乐吧!
欣赏孩子的涂鸦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手部的力量越来越大,灵活性越来越好,精细动作得到发展。到孩子1 岁半左右,他已经能够握笔了,也随即进入了另一个时期——涂鸦期。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这无异于另一场噩梦,家中的地板上,饭桌上,床单上,墙壁上,随处可见孩子留下的花花绿绿的印迹,让人看了就忍不住皱眉头,想要剥夺掉孩子手中的画笔。
另一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发展画画方面的才能,见不得孩子的“鬼画桃符”,对孩子画的画提出种种要求和限制,比如色彩要丰富,涂色不能出边,画的东西要逼真……殊不知,这些看似为了孩子好的要求,其实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对画画的兴趣,使他们拿起画笔后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才是对的,才是好的。
不管是直接剥夺孩子画画的权利,还是给孩子画画提出各种要求,在孩子刚刚进入涂鸦期时,都不是恰当的做法,会将孩子的天赋、潜能和兴趣扼杀在摇篮中。
在孩子能够熟练控制和协调自己的动作之前,我们千万不要刚开始就要求孩子动作的准确性或者技巧性,而要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使孩子敢去尝试这个动作或者这件事情,不惧怕失败,或者至少在受挫时能够得到妈妈的鼓励。让孩子自由、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毫不犹豫地落笔,哪怕是大人丝毫看不出任何头绪的一团乱乱的线,也蕴含了孩子可喜可贺的成长和进步在其中。不妨在家中专门开辟一块涂鸦墙,把大张的白纸贴在墙上,然后对孩子宣布:这块地方是属于你的了,随你去发挥吧!
爸爸妈妈们,还记得我们小时候雨中踩水泡、上树掏鸟蛋、玩水和泥巴的无边快乐吗?那么,给我们的孩子一点点小小的纵容,不要害怕他们脏了小手、花了小脸,也不要担心新衣服又弄脏了,更不要拒绝他们进行小小的冒险。为的,只是让他们拥有更快乐、更健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