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话养生
2008-05-23 16:10:00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586
人们应该顺应夏季的特点,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昼太长,不要恼怒或激动,而要使自己的情绪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充沛旺盛。
一年之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人们应该遵照季节的特点进行养生保健,使自己平安地度过炎热的夏天。《黄帝内经》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所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人们应该顺应夏季的特点,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昼太长,不要恼怒或激动,而要使自己的情绪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充沛旺盛,并且让身体适量出些汗以便体内的阳气及时得到宣泄。
夏季有“夏”与“长夏”之分
众所周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然而中医药学理论却将一年分为五季,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是以自然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基础的,按照阴阳学说的理论,春夏属于阳故以养阳为主,秋冬属于阴则以养阴为主。按照五行学说,春季属于“木”与人体的肝相应,夏季属于“火”与心相应,秋季属于“金”与肺相应,冬季属于“水”与肾相应。但还有个“土”却没有相应的季节,怎么办呢?于是古代的医药学家就将夏季分为“夏”和“长夏”两季,夏属于“火”与心相应而长夏属于“土”则与脾相应,这样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就完全符合五行学说理论了。
那么“夏”和“长夏”在时间上是如何划分的呢?我们知道,阴历的四、五、六月(即阳历的五、六、七月)三个月是夏季。中医学将阴历的四月和五月(阳历的五月和六月)定为“夏”,而阴历的六月(阳历七月)定为“长夏”。从中医学理论来讲,夏与长夏在季节的特点上是不相同的,“夏”的特点是以“炎热”为主,而“长夏”的特点则是以“湿热”为主。因为每年阴历六月除了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的情况,其气候的表现特点是以潮湿闷热为主。所以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在长夏这个季节中就特别要注意对“暑湿”的预防。
精神养生
在炎热的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许多人的心情却越来越差,变得烦躁、爱发脾气,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发生矛盾,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中暑”。特别是在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后,发生“情绪中暑”的几率就会急剧上升,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保持平静的心境尤为重要。
《黄帝内经》亦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所以,我们在炎热的夏季要做到“静心、安神、戒躁、息怒”,以保持良好的情绪。宋代大儒温革有诗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故有“静在心,不在境”之说。
不管天气如何炎热,我们的心态要平和,情绪要稳定,使思想平静下来,做到神清气爽;遇到不顺心的事,一是“冷处理”,二是“来点幽默”,既能够化解矛盾,又能够消除苦闷,还能够舒畅心绪,有利于恢复良好心情,而取得“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称在夏季的三个月里,应“夜卧早起”。因为夏季的特点是白天时间长,夜间时间短,人体也应该适应自然界的规律,晚上睡得晚一些,早晨起得早一些。夏季合理睡眠时间应该是,就寝时间为22:00~23:00,起床时间为5:30~6:30。
由于夏季夜间的睡眠时间缩短,所以通过午睡来补充就显得非常重要。午睡不但能使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提高午后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改善脑部供血,增强体力和机体的防护能力。有资料表明,夏季适当地睡午觉可大大地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夏季午睡的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时间过短达不到午休的目的,而时间过长不但会感觉头脑发昏,肢体无力,还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夏季还应注意居室内小气候的调节。居室内的小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日照和通风等。适宜的室内小气候对人体的健康有利。最佳的室内温度以22℃~25℃为宜,最佳的相对湿度以40%~60%为宜,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居室环境里会感到非常舒适,精神状态良好,思维清晰,工作或学习的效率较高。但由于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变化有所不同,故居室的小气候也应适当调整。
在炎热的夏季,要以调节温度为主,室内温度以25℃~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10℃为宜。在湿热的长夏,可利用空调机的除湿功能,以保证温度和湿度都达到人体感到舒适的水平。
另外,夏季要注意不宜过于贪凉,如室内的温度过低,或用凉水冲澡或洗脚,冷饮吃得过多等,儿童和老年人要特别注意。
饮食养生
夏季天气炎热,各种生物生长繁殖最为活跃,同时也是细菌、病毒生长繁殖最快的时期。炎热的夏季,还影响人的食欲和消化,使人们饮食减少,消化不良。此外,夏季还是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如急性胃肠炎或痢疾等。所以夏季更应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调
一年之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人们应该遵照季节的特点进行养生保健,使自己平安地度过炎热的夏天。《黄帝内经》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所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人们应该顺应夏季的特点,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昼太长,不要恼怒或激动,而要使自己的情绪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充沛旺盛,并且让身体适量出些汗以便体内的阳气及时得到宣泄。
夏季有“夏”与“长夏”之分
众所周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然而中医药学理论却将一年分为五季,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是以自然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基础的,按照阴阳学说的理论,春夏属于阳故以养阳为主,秋冬属于阴则以养阴为主。按照五行学说,春季属于“木”与人体的肝相应,夏季属于“火”与心相应,秋季属于“金”与肺相应,冬季属于“水”与肾相应。但还有个“土”却没有相应的季节,怎么办呢?于是古代的医药学家就将夏季分为“夏”和“长夏”两季,夏属于“火”与心相应而长夏属于“土”则与脾相应,这样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就完全符合五行学说理论了。
那么“夏”和“长夏”在时间上是如何划分的呢?我们知道,阴历的四、五、六月(即阳历的五、六、七月)三个月是夏季。中医学将阴历的四月和五月(阳历的五月和六月)定为“夏”,而阴历的六月(阳历七月)定为“长夏”。从中医学理论来讲,夏与长夏在季节的特点上是不相同的,“夏”的特点是以“炎热”为主,而“长夏”的特点则是以“湿热”为主。因为每年阴历六月除了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的情况,其气候的表现特点是以潮湿闷热为主。所以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在长夏这个季节中就特别要注意对“暑湿”的预防。
精神养生
在炎热的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许多人的心情却越来越差,变得烦躁、爱发脾气,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发生矛盾,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中暑”。特别是在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后,发生“情绪中暑”的几率就会急剧上升,所以在炎热的夏季保持平静的心境尤为重要。
《黄帝内经》亦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所以,我们在炎热的夏季要做到“静心、安神、戒躁、息怒”,以保持良好的情绪。宋代大儒温革有诗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故有“静在心,不在境”之说。
不管天气如何炎热,我们的心态要平和,情绪要稳定,使思想平静下来,做到神清气爽;遇到不顺心的事,一是“冷处理”,二是“来点幽默”,既能够化解矛盾,又能够消除苦闷,还能够舒畅心绪,有利于恢复良好心情,而取得“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称在夏季的三个月里,应“夜卧早起”。因为夏季的特点是白天时间长,夜间时间短,人体也应该适应自然界的规律,晚上睡得晚一些,早晨起得早一些。夏季合理睡眠时间应该是,就寝时间为22:00~23:00,起床时间为5:30~6:30。
由于夏季夜间的睡眠时间缩短,所以通过午睡来补充就显得非常重要。午睡不但能使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提高午后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改善脑部供血,增强体力和机体的防护能力。有资料表明,夏季适当地睡午觉可大大地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夏季午睡的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时间过短达不到午休的目的,而时间过长不但会感觉头脑发昏,肢体无力,还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夏季还应注意居室内小气候的调节。居室内的小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日照和通风等。适宜的室内小气候对人体的健康有利。最佳的室内温度以22℃~25℃为宜,最佳的相对湿度以40%~60%为宜,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居室环境里会感到非常舒适,精神状态良好,思维清晰,工作或学习的效率较高。但由于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变化有所不同,故居室的小气候也应适当调整。
在炎热的夏季,要以调节温度为主,室内温度以25℃~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10℃为宜。在湿热的长夏,可利用空调机的除湿功能,以保证温度和湿度都达到人体感到舒适的水平。
另外,夏季要注意不宜过于贪凉,如室内的温度过低,或用凉水冲澡或洗脚,冷饮吃得过多等,儿童和老年人要特别注意。
饮食养生
夏季天气炎热,各种生物生长繁殖最为活跃,同时也是细菌、病毒生长繁殖最快的时期。炎热的夏季,还影响人的食欲和消化,使人们饮食减少,消化不良。此外,夏季还是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如急性胃肠炎或痢疾等。所以夏季更应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