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保健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保健饮食 >> 查看内容

改善过敏体质真能“吃”出来?专家解答抗敏饮食六大疑问

2025-10-29 10:07:20人民网佚名查看次数:11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瀚允)“喝蜂蜜水能抗过敏”“姜黄、西兰花是‘天然抗敏药’”……近来,各种“抗敏食谱”在社交平台走红。随着过敏话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科学应对过敏也成为健康焦点。改善过敏体质能靠“吃”出来?这些“抗敏食物”真的有效吗?10月27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贺源,就读者关心的上述问题做出解答。

健康时报资料图
网上流传的“抗敏食谱”有效吗?
贺源介绍,一些食物中的天然成分可以通过特定机制发挥作用,调节免疫功能、缓解过敏症状。例如,姜黄中的姜黄素可抑制体内的核心炎症通路,从源头上减少促炎因子的生成;而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中的萝卜硫素,则有助于平衡免疫反应,抑制与过敏密切相关的Th2通路过度激活,从而降低过敏发生风险。相反,高脂、高糖、高盐的深加工食品(如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制品)以及不新鲜的食物(如不新鲜的鱼类)可以助长体内的炎症反应,扰乱免疫系统平衡,从而增加过敏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抗过敏饮食”并非依赖少数几种“超级食物”,而是强调构建长期、全面且合理的膳食体系,从整体上增强免疫防御能力。
出现过敏症状时,能否通过饮食调节来缓解?
当出现皮肤红疹、鼻塞流涕等过敏症状时,能否通过饮食调节来缓解,首先要辨别过敏的严重程度:若症状严重,需及时就医,必要时通过药物干预,不能仅依赖饮食控制;对于慢性、症状较轻的过敏,在日常饮食中注意规避明确过敏原,同时多摄入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可以对过敏的预防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过敏体质人群,哪些食物要注意不吃或少吃?
贺源建议,对于过敏人群,除了必须规避已明确的个人过敏原外,还应注意减少以下几类食物的摄入:高脂、高盐、高糖食物会刺激身体的炎症反应,扰乱机体代谢;超加工食品(如加工肉制品、不新鲜的鱼类等)可能含有促炎成分;不新鲜的食物可能产生较多组胺(一种炎症介质),从而诱发或加重过敏症状。
此外,个体的免疫状态也会影响过敏反应的强弱。当人体处于休息充足、压力较小、饮食规律的状态时,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对轻微过敏原的耐受性也会提高。
营养干预对改善过敏如何发挥作用?
饮食营养与过敏的关联,远不止“不吃过敏食物”这么简单。更深层次上,我们所摄入的营养素能在分子与免疫层面对机体进行系统性调节。合理均衡的饮食模式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强化肠道“防火墙”功能,提升整体免疫力,一定程度上减轻过敏的发作。
在日常饮食中,有四类营养素对过敏人群尤为重要。
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是强大的抗氧化剂;维生素A有助维持皮肤和黏膜健康,是身体的第一道物理屏障;B族维生素则参与免疫代谢。
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可通过多进食深海鱼或亚麻籽油、核桃油等植物来源食物获取。
益生菌能维护肠道菌群平衡,例如酸奶、泡菜中的乳酸菌能促进有益菌群繁殖,减少过敏诱发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泡菜等虽含益生菌,但盐分高,应限量摄入。
植物化学物如洋葱、苹果(建议洗净带皮食用)、浆果等富含的槲皮素,以及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中的多醣体等,也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功能。
如果日常饮食难以满足营养需求,可酌情补充营养制剂,但它们仅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天然、多样化的食物摄入。长期饮食不规律、外出就餐频繁或处于免疫力低下阶段的人群,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C或益生菌等制剂,以弥补饮食中的不足。
过敏体质能否通过长期、系统的饮食调理得到改善?
可以改善,但不能“治愈”。通过构建均衡的膳食模式、配合合理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管理心理压力,能够有效增强免疫系统的调节与耐受力,从而降低过敏发作的频率,减轻其严重程度。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将健康的实践转化为一种长期、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着眼于整体生活模式的优化,而不能将希望仅寄托于少数几种所谓的“神奇食物”或营养素。
如何识别加工食品中的隐藏过敏原?
首先应明确个人致敏食物清单,养成仔细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在查看配料表时,需注意过敏原的别称,如牛奶可能标注为酪蛋白、乳清,鸡蛋可能写作卵清蛋白或全蛋粉。此外,务必关注包装上的致敏信息提示,如“本生产线也加工花生、坚果等”的提示,警惕交叉污染;即便产品配料中未直接包含相关成分,也可能存在致敏风险。
配料表的顺序也反映了成分含量高低,排序越靠前的成分含量越多。在选购食品时,建议遵循“配料表越短越好,加工程度越浅越好”的原则,并仔细分析营养成分表,重点关注脂肪、钠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及其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
在查看配料表时,如果白砂糖、果葡糖浆等排在前几位,说明其是添加糖的主要来源;反式脂肪酸即使标注为“0”也不代表完全不含,根据国家标准,只要每100克产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0.3克,即可标注为“0”。因此,还要留意配料表中可能存在的“氢化植物油”“植脂末”“起酥油”“人造奶油”等字样,这些都是潜在的反式脂肪酸来源。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07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