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到底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但你仔细琢磨一下却不好回答。对非专业的读者而言这不是一个理解能力高低的问题,其实就连专业人士和专业组织在这些问题上也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
心理健康属于典型的日用而不知的概念,所谓“日用而不知”是指平时大家都挂在嘴边上,经常使用却很难下个确切定义的概念。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这个定义是下了,但依然不能说就是全面准确的。其关键词“最佳”状态的标准就是模糊的、难以把握的。于是该次大会又从诊断认定的操作层面给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如果要用一句话简洁概括的话,郭念锋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临床心理学概论》(1986)一书中,郭念锋教授提出了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心理活动强度,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心理活动耐受力,即忍受长期精神刺激的能力;周期规律性;意识水平,往往以注意力的品质好坏为指标;暗示性,指是否易受无关因素影响;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状况;环境适应能力。要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这十大方面分别考察水平的高低而后综合判断。
而对于心理正常与不正常,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是非常需要厘清的几个概念。郭念锋教授指出,“心理正常”是指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不包含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而“心理不正常”即“异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很显然,“正常”和“异常”是表明和讨论“有精神障碍”或“没有精神障碍”等问题时的一对范畴。而“健康”与“不健康”则是在“正常”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心理”水平高低和程度如何。
因此,“健康”和“不健康”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之中。这种区分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不健康不是有病,不健康和病是两类性质的问题。另外,在临床上,鉴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与区分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截然不同的。总结而言,“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健康的标准如上文所述;心理不健康主要包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部分可疑神经症。而心理不正常主要包括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
正如我们在第一篇里介绍的那样,正是由于这些概念的性质不同,从事不同性质心理工作的人就必须弄清楚。一个来访者是否有精神障碍,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病医生都很关心。但心理咨询师是要鉴别出如果他没有精神病,那么才可能属于自己接待的对象;而精神病医生要鉴别出来人有精神病才会把他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