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保健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心理 >> 查看内容

大脑的“过滤装置”居然这样骗了我们!

2017-03-03 10:06:50搜狐健康佚名查看次数:307
  你能记起今天中午吃饭时,服务员的样子吗?或者今天上班地铁上,站在你旁边的那个人的样子吗?为什么有很多事情我们明明看到了,却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呢?这种现象很有可能是选择性注意造成的,那么什么是选择性注意呢?
  相逢而不识,什么心理机制在作怪?


  我们的大脑过滤掉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弄懂一个概念——什么是注意。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特性,一个是集中性,一个是指向性。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布罗德本特(Donald E. Broadbent)提出了一个关于注意选择的理论——“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首先要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消失了。布罗德本特把这样的机制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瓶子内灌水的时候,一部分水通过瓶口流入瓶内,其他的水则由于瓶口通道的容量有限,而流到瓶子外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也像视频中那个人一样被问路时,我们会注意到什么呢?肯定主要不是问路人的外貌,而是他提出的问题。这时他的外貌、服装甚至周围环境等其他信息都会被过滤掉,流到我们大脑的那个狭窄的“瓶口”之外了。

  为什么会不记得问路的人了?
  总结起来,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第一个是目标:
  被问路的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行为的结果。在被问路时,我们的目标和预期是给出路线,因为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一项活动,所以我们常常会忽略问路人的外貌。
  第二个是情绪: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平时对什么样的事情印象非常深刻?其实,我们记住的大部分事情,都是投入了很多情绪的事件,比如说某一个过得很开心的生日,或者某个失恋的冬天等等。问路这件事是不需要我们投入情绪的,除非问路的人相貌特别难看或者特别好看,才会引发我们的格外关注。

  第三个是大脑节省认知资源: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节省我们的认知资源,只把看到的事物简单分类。这个分类在心理学上叫做“图式”。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首先不是记住TA的全部细节,而是把TA归类,比如说TA是个男人或女人、TA比我高或矮等等,我们在无意识中会把看到的事物归为我们内心当中的某一类,避免占有过多的认知资源。

  在视频当中,这两个问路的人性别、身高、外貌,其实都是相近的,因为图式是一个模糊的、概括性的认知方式,所以他们给被问路人的心理图式相仿。如果把后一个问路人换成女人,或者孩子,就会打破我们的心理图式,这时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看不出来了。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64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