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保健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老人保健 >> 查看内容

年轻时长用激素年老时须防骨松

2016-12-09 10:30:12广州日报佚名查看次数:232
  俗话说“人老骨先老”,骨质疏松症被称为老年人的“隐形杀手”。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发布的白皮书预测,2020年后,中国人口患有骨质疏松症或骨量减少的人数将高达2866万,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5333万。记者从日前举行的第13届钙素论坛上获悉,近年来,在慢性肾病、风湿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中,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其危害却经常被患者所忽视。除了慢性病本身的影响,治疗慢性病所使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也是诱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病人看骨质疏松,可能会“投奔”骨质疏松专科、骨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风湿科、老年科等多个科室,这使得在该病的治疗上,各学科往往各自为战。在本次论坛上,来自上述学科的国内外权威专家联合呼吁,对骨质疏松应该建立多学科联合干预,多学科携手诊疗、全程管理骨质疏松患者,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同时,预防的“战线”应该尽量前移,从青年时期甚至更早开始预防。老年人要科学补充钙和维生素D,尤其是年轻时曾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要重视骨密度监测,及早防范骨质疏松。

  慢性病和药物
  均可造成骨质疏松
  由于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骨质疏松症患者全身骨头变脆,很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相对来说,绝经后的妇女和70岁以上老年男性更为常见。另外,一些慢性病患者也日益成为骨质疏松高发的“重灾区”。
  国家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内分泌代谢组副组长、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指出,国内外研究显示,慢性肾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患者常常伴有骨质疏松。这些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炎症和长期服药治疗,尤其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时,骨量悄悄地、不断地流失,导致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增加。
  “老年人消化功能下降导致营养不良,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免疫系统疾病,都可能引起骨质疏松。”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名誉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徐苓教授表示,一些病情严重的成年哮喘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年老后需要警惕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
  “我们主张成年患者只要用上糖皮质激素,就应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徐苓表示,相对而言,儿童哮喘患者尽管也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但由于用量小且多属于短期用药,加上孩子处于生长期,药物对骨骼的不利影响是暂时的,今后可以补回来,家长只要平时注意给孩子适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即可,无需过度担忧。

  五分之一患者
  1年内死于髋关节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脊椎、髋部和桡尺骨远端。研究显示,50岁以上女性每3人或2人中约有1人、50岁以上男性每5人中约有1人会经历一次或多次骨质疏松性骨折。
  夏维波表示,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性,公众的警惕性较低。实际上,50%的人在出现一次骨质疏松骨折后还会再遭受第二次骨折,在治疗和护理上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费用高昂,疾病负担沉重。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更在于,多次骨折会令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很多人会认为,得了骨质疏松并不是立即要人命的大病。”徐苓表示,其实它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根据2011年发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在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折后1年内,患者死于并发症的比例高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多学科共管
  髋部骨折率可降38.1%
  对骨质疏松发病风险的忽视,在慢性病患者群体中相当突出。若没有医生的耳提面命,慢性病患者往往不知道要关注骨骼健康,而在现有的医学分科体系下,临床医生往往更关注原发病的诊治,对伴随而来的骨质疏松不够重视。
  例如,多种慢性肾病都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而肾内科医生往往关注的是如何治好、控制好肾病,而对患者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和防治,则视为骨质疏松专科医生的工作,病人要了解自己患骨质疏松的风险,还得多跑一个科室咨询,费时费力。如果病人因骨质疏松性骨折到骨科就诊,大多数骨科医师只是负责骨折的治疗处理,对于慢性肾病等引起病人骨折的原发病,也是转交给相应的专科医生。种种折腾,导致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在骨折前后骨质疏松检测率、治疗率偏低。调查显示,髋部骨折患者在骨折前就获得检测的只有4.3%。
  而根据美国的管理经验,对骨质疏松患者采取多学科协作、全程管理,不仅可以令患者少受“折腾”,可使患者的髋部骨折发生率下降38.1%。

  孕期补钙
  不会让胎儿“长牙”
  骨质疏松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补充足量的钙,以获得最佳的峰值骨量,而年轻时积累的骨峰值越高,可供日后消耗的“资产”也就越多,年老时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也就越低。二级预防的对象是针对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出现骨量减少的人群,例如35岁以上的人群、孕期和绝经期女性等,应防止将来发展为骨质疏松。
  徐苓指出,调整饮食、积极运动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础措施。另外,骨健康不能只补钙,而应该同样重视维生素D的补充。在选择钙制剂时,不能单看钙的浓度,更理想的选择是含有维生素D合成的高浓度碳酸钙制剂。
  “补钙要从子宫开始。”徐苓表示,尤其是孕期,因胎儿的生长,孕妇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缺钙,孕期抽筋往往意味着缺钙。孕妇补钙要比普通人更高一些,普通人是1000毫克,孕妇是1200毫克,对于民间传说“孕期补钙会让胎儿长牙”,徐苓表示这是不科学的传闻,每天1200毫克的补钙量不会导致胎儿长牙。
  很多老年人觉得,钙片吃多了会有便秘,有人觉得,每天喝牛奶补钙更好吸收,也有人觉得,“补钙是浮云,晒太阳足矣”。“每天两杯牛奶原则上可以补到500毫克的钙,只要能补到足量的钙,不吃钙片也没关系,但问题是老年人对钙的吸收能力可能会下降,单靠食补,钙的吸收量未必足够。”徐苓表示,有些老年人出现便秘跟补钙有一定关系,建议在补钙的同时多吃蔬菜、多运动。她表示,除了牛奶、钙片,新鲜蔬菜里也有钙。
  对于“晒太阳补钙”,徐苓表示,老年人体内的维生素D不足,应该多晒太阳,但如果没有配合钙的充分摄入,单晒太阳还是不能防治骨质疏松。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305s